杨思忠将奏疏交给了李芳,李芳的眼睛眯起来,正准备翻看奏疏的时候,杨思忠又说道:
“李掌印,本官也有一份密奏。”
密奏?
密奏不需要经过内阁和六科,是官员直接向皇帝的上书。
当然,密奏也是绕不开司礼监的。
和喜欢搞秘密政治的清代不一样,大明朝的公文体系,是非常排斥密奏的。
正经大臣谁上密奏啊!
所以大明的密奏,基本上都是一些向皇帝问安拍马屁的奏疏。
皇帝自然也是懒得看这些,大部分密奏都是司礼监回个消息就行。
但是通政使的密奏,李芳还是郑重的接下了。
等到杨思忠走后,李芳拿起了苏泽的奏疏。
这一次李芳越看越是皱眉。
如果通政司成了皇帝的耳目,那各地的制造司和市舶司太监呢?
东厂和锦衣卫呢?
能成为内廷第一人,李芳很自然想到了这里。
李芳放下苏泽的奏疏,又拿起了杨思忠的密奏。
在通政司经历所中安置东厂和锦衣卫的人?
李芳没想到,这位看起来古板的通政使,竟然这么圆滑?
李芳也明白了,为什么杨思忠不上公开的奏疏了,这密奏被外廷看到,他不得被人喷死?
这位杨通政,还真是个人物。
李芳暗暗感叹,以前通政司是个没权的衙门,大家都不重视,里面的官员大抵上都是没什么前途的。
可没想到,这位大银台能屈能伸,愿意和内廷合作。
也对,如果真的在各地建立这个经历所,内廷的情报能力大大加强。
内廷还可以使用通政司的急递体系,这样就不用自己搭建传递消息的网络了。
双赢要比双输强。
李芳将两份奏疏都递给了冯保和陈洪,两人自然也是支持的。
对于冯保来说,这是让东厂锦衣卫权力扩张的良机。
而对于执掌内承运库的陈洪来说,如果能用上通政司的驿递系统,那各地市舶司的商业消息也能快速传递,也对于内廷也是极大的加强。
——
二月二十六日。
苏泽在詹事府内,看着系统的结算报告。
【皇帝下旨,在沿海开港城市设置通政经历所,使用海驿递送要情,并在南洋设置通政署,联络南洋诸国,搜罗南洋的情报。】
【通政使杨思忠和内廷达成默契,在经历所中安排一名东厂太监或者锦衣卫,和内廷共享驿递系统。】
【海驿的出现,提升了行政体系的运行效率,加强了朝堂对全国的掌控。】
【南洋通政署让大明的旗帜重新出现在南洋。】
【南洋通政署首任署长,通政司经历张宣驻扎南洋,大扬大明国威,南洋诸国国主挽留张萱数十次,留驻南洋二十年,强化了对南洋的控制。】
【大明国祚+5】
这次竟然加了五年国祚?
想想也对,行政体系效率的提升,对国家是有百利无一害的事情。
不过这个南洋通政署的署长,常驻南洋二十年,这也太惨了。
苏泽为这个不认识的官员默哀。
原来是通政使杨思忠和内廷达成了交易,才让奏疏通过了。
这位通政使是个人物啊。
苏泽也没想到,这位不显山不漏水的大银台,如此能屈能伸,情愿和内廷合作。
设立通政经历所的奏疏如此轻易通过,苏泽再次抽出一份空白的题本。
既然如此,干脆一鼓作气,趁热打铁,彻底将驿递体系的改革改完!
《请设通政邮递司疏》!
其实他早有整合大明驿路体系的想法了。
大明朝这套统治机器,就是一座层层架构的屎山代码,驿站体系就是起精髓。
大明驿路体系复杂,京师附近的官驿名义上是通政司管理,但是供养驿站的责任又划给了顺天府。
除了官驿之外,各地方官府还有自己的急递铺。
兵部下设车架司,负责军驿的事务。
工部还有专门的漕运驿站体系,就连礼部的学政部门,也又属于自己的传递渠道。
还有各地镇守太监,锦衣卫设立的各种半官方渠道。
大明的驿递体系就是典型的缺乏总体规划,又喜欢重复建设,又浪费又低效的典型。
苏泽想要将全国的邮政驿站工作,整合到通政司,新成立一个通政邮递司,估计反对声最大的就是兵部了。
兵部自有一套军情递送的系统,由兵部车架司负责。
苏泽看过户部的帐,每年朝廷在车架司投入大量的军马银钱,兵部不可能乖乖放手。
可反过来,如果兵部军驿这个硬骨头啃不下来,其他衙门更不愿意乖乖让渡权力了。
最后还是要试一试。
现在通政司已经和内廷联手,现在是提出方案的最好时机。
苏泽原本就有草案,迅速写完了奏疏,塞进了【手提式大明朝廷】中。
——【模拟开始】——
《请设通政邮递司疏》当日送到内阁,你请求将通政司改名为通政邮递司,在全国交通枢纽设置通政经历所,负责全国的邮递事务。
内阁赞同你的奏疏,奏疏被送到了内廷。
兵部强烈反对你的奏疏,兵部奏议军驿体系的重要性,隆庆皇帝留中了你的奏疏。
——【模拟结束】——
【剩余威望点:400点】
【是否使用300点威望值,强行通过奏疏?】
竟然只要300点?
这还等什么?苏泽果断选择“是”!
【300点威望值已经扣除,剩余威望值:100点。】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