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 《理想国》
皇帝和寇淑交谈良久,返回南宫前殿,招尚书令荀淑,然后颁布了第一道詔令:“制詔三公:朕以薄德,奉承鸿业。惟先帝勤政,百僚竭力,故得光武中兴,垂统至今。
比闻有司妄称煤气灯为祥瑞,此甚非也。夫祥瑞之说,虚而无征:格物之学,实而有验。今少府所制煤气灯,乃工匠穷理之效,非关天命。且煤气易燃倘有疏失,反为民害。自今以后,州郡毋得復言祥瑞,其罢四方珍异之贡。
方今之务,在兴格物之学,其令洛阳和各州治所设格物大学各一,各郡设格物高等学堂各一,各县设格物学堂各一,选聪颖童子,教以格物诸科。
其令光禄勛调整光禄试,加察格物学,各州郡县拔擢吏员,必先效考核格物学,各州刺史、各郡县监御史察之,庶几明理致用,以国政。
夫六经之教,所以正人心;格物之学,所以明物理。二者相济,乃为治道。
其各悉心奉行,无负朕意。司徒露布,班下郡国!”
詔书一出,洛阳上下震动,这一道詔令的核心內容,就是强制推行格物教学,原来只是鼓励办学,现在则不然,州郡县强制设置三等学校。
更要命的是,想当官,对不住,要考格物学,而且將格物学抬高到与经学並列的地位,虽然此前朝廷已经在这样干了,但直接在詔书中公开宣扬,这是第一次。
太学生们挤在太学门前爭相传抄,很多人都意识到这是一次很好的机会,但也有老儒生对格物学缺乏研究的跪地痛哭,毕竟每一场变革,总有失意者!
事情还没有完,又过了一天,在皇帝的授意下,大臣们联名上书,“臣等昧死言:伏惟太后德配坤元,功参造化。比者发现永元稻、,制火器火药,创製煤气灯,光照九衢,实开万世之利。臣窃以为宜上尊號曰'承天格物太后』,以彰明德。
夫格物者,穷究物理;承天者,顺应自然。二者相合,乃见圣人之道,臣不胜犬马之诚,谨奉表以闻。”
一些大臣们更是惊讶,“承天“二字本是彰显天命,如今却与“格物“並列,某种意义上,这等於把“天人感应“的遮羞布彻底撕了!
这些人想起了前天的实验,阴阳五行学说遭到了空前的挑战,依託阴阳五行的天人感应和纬这些学说,立论之本都没有了,那又如何限制皇帝清晨的薄雾尚未散去,洛阳城南的阳市已挤满了人。书肆门前,一卷崭新的书卷被高高悬掛,金丝装裱的封面上赫然写著三个大字一一《理想国》。
“此书乃太后亲笔作序!“书肆掌柜高声吆喝,“今日首售,仅限百卷!“
人群顿时骚动起来。太学生挤在最前,商贾脚张望,连平日不屑俗务的隱土也忍不住凑近。一卷《理想国》要价千钱,却在一刻钟內售罄。买到的人迫不及待地展开阅读,未得者则围拢过来,恳求旁人诵读。
“国者,非独一人之国,更乃万民之国。君者,非独承天受命,更乃民择贤能。“
朗朗的诵读声在槐市上空迴荡,仿佛一道惊雷,劈开了旧时代的阴霾。
《理想国》开篇便直指核心一一“昔高祖提三尺剑,诛暴秦,安天下,非因'赤帝子斩白帝子'之,实因秦政酷虐,万民拥戴。“
这段文字如利剑出鞘,瞬间斩断了缠绕汉室四百年的纬锁,太学生王弼读到此处,不禁拍案叫绝:“妙哉!將高祖之功归於救民水火,而非虚无縹緲的五行生剋!“
书中接著论述歷代汉帝:
文帝节俭,与民休息,故有“文景之治“;
武帝虽拓疆土,然穷兵默武,晚年下《轮台詔》悔过;
至於王莽篡汉,正是因“哀、平之世,官更贪暴,民不聊生,遂使奸雄得逞“。
最后笔锋一转,盛讚光武帝:“光武起於布衣,知民间疾苦,故能扫除偽新,再造大汉。今上承光武遗风,开格物新政,此乃真天命也!“
这番论述,既未否定汉室正统,又巧妙地將“天命“和“民心所向“掛鉤,
当然最令洛阳震动的是《理想国》提出的“三老议政制“一一“天子当岁召三老,问政於野。郡国大事,必咨於民。“
书中详细描绘了一幅蓝图:每年五月,各州郡推举德高望重的三老入京,与皇帝共议国策。三老可直言地方弊政,官员任免需经其评议,甚至赋税增减也要听取建议。
“这不就是《周礼》『询万民的再现吗?“太学祭酒张衡捧著书卷,双手微微发抖,但细读之下,他发现远比《周礼》激进一一“三老非虚衔,而有实权。
官吏考绩,半出於上官,半出於三老。“
三老分为两等,一为大汉三老,每年五月召开一次会议,天子垂拱,三公和御史中丞需要向三老会议做报告,就上一年大汉各项工作做报告,接受三老的评议,评议通过,这五位重臣才算顺利过关。
二为各郡三老,每年十月召开一次会议,郡太守、县令长和监御史需要向三老会议做报告,就上一年所在地区的各项工作做报告,接受三老的评议,评议通过,才算顺利过关。
各郡三老由各县推举,小县五人,大县六人,京畿、南阳和长安各县七人,
组成郡三老会议,郡三老会议推选大汉三老,大汉边疆各公司和小郡四人,人口超过五十万之郡五人,人口超过百万之郡六人,河南尹、南阳郡和京兆尹七人。
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为避免皇帝胡作非为,在国之根本的皇后和太子废立问题,需要经过三老会议三分之二票同意才能废,此前皇帝只能別宫令居,停止职权,但不能废杀;
人事上,录尚书台、军机台重臣、御史中丞这些大汉最核心的官员,皇帝看他们不爽或者发现他们有罪,想罢免他们,可以先停职,然后经三老会议多数票投票通过。
財政上,皇帝要调整税收,发行国债和超过五万万钱的大项目需要需要三老会议多数票投票通过,超过一万万钱以上的项目,也需要大司农向三老会议解释各项销·—·
虽然此前皇帝也曾经招三老入京,但制度化三老会议,並且赋予更多的权力,而且分为中央和各郡,这是大汉的第一次,很多人隱隱意识到这是一次巨大的政治变革!
而《理想国》后半卷,则公开宣扬对內行王道,推行格物治国,凝聚民心,
对外则利用大汉格物学研发的坚船利炮开疆拓土,让大汉帝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让天下黔首均为地主,再不用担心没饭吃,没有衣服穿。
《理想国》指出大汉之东方三韩、秋黄可垦之地超过一州之地,还广有金银铜硫等物,辽东之地,平原广,面积不亚关东,土地肥沃,山林中有人参、貂皮、东珠和黄金等稀罕之物,过去寒冷,现在有御寒。
大汉之南方虽然遍布瘴,但水稻一年三熟,过去走陆路不方便,但走海路,运输更快,討伐也容易,而且海边瘴疗之气又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