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564章 阿城拜师  文豪1978:我得给文坛上堂课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564章 阿城拜师

翌日醒来,南美洲的阳光透过白色的窗纱照射在床上。刘一民迷迷糊糊地看了一下时间,现在已经委内瑞拉时间10点。

一行人光飞机坐了三十五个小时以上,中午到下午四个小时的睡眠时间根本不够他们调整时差。晚上宴会的觥筹交错,迎来送往煞是费神,醒来的时候刘一民依然满身疲惫。

此时代表团成员都慢慢醒来,约十一点的时候,大家根据规定走出房间准备去用餐。

刘一民看向哈欠连天的阿城询问道:“怎么回事?这一晚上还不够你调整的?”

阿城顶着黑眼圈尴尬地说道:“第一次出国有点兴奋,晚上失眠了。”

“一会儿快点吃饭,你再回房间睡会儿。”曹禹看了阿城一眼,声音中带着关怀。

阿城感动地点了点头:“万团长,您放心,我一定不会耽误接下来的行程。”

“还叫万团长呢?”曹禹别有深意地问道。

阿城满脸疑惑,不明所以的看了看其他人。马识途忍不住抬腿踢了一脚:“你小子,真是打着不走,牵着倒退,好好想想,你应该喊什么?”

“万院长?”

“你小子,你在外面叫我万院长、万团长我不挑你理儿,在这儿你想想该叫我什么?”

阿城又疑惑地看了看四周,小心翼翼地喊道:“师公?”

曹禹轻轻地应了一声,见曹禹答应,阿城又大声喊了一句“师公!”

“哎,这小子不傻!”曹禹看向旁边其他人笑着说道,其余人也都嘿嘿一笑。

阿城转向刘一民,大声地喊了一句:“刘老师!”

刘一民出言抗议道:“老师,我还没答应呢,再说了,阿城同志年纪比我都大,这样是不是不合适?”

“哈哈哈,那就是你的事情了。你文研所那些学生,年纪比你大的有的是。”曹禹笑眯眯地说道:“反正这个师公我是认下了,你要是不当阿城同志的老师,那就让他当你的师弟!”

“.”

曹禹背着手朝着楼上走去,钱锺书拍了拍刘一民的肩膀笑眯眯地紧随而去。

阿城走到刘一民旁边高兴地喊道:“刘老师!”

“我还没答应!”刘一民冷哼一声。

“那师兄?”阿城笑嘻嘻地说道。

“.”

听到阿城这话,刘一民只能捏着鼻子认了下来:“我的要求可很严,达不到我的要求,逐出师门!”

“别啊,老师!”阿城连忙跟上刘一民的脚步。

走进餐厅,众人笑着谈论起了阿城,尤其是阿城的文字,大家认为阿城的文风在当今国内文坛非常难得,目前是文坛上难得的一股清流。

钱锺书评价道:“一民,阿城同志拜你为师,我觉得正正好。改革开放以来,文坛对于外来文化的追捧到了一个无以复加的地步。阿城同志的《棋王》这篇小说,恰恰相反,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以中国传统文化、哲学、美学给读者进行了一次精神洗礼。

让处于文化迷茫中的中国青年明白中华文化之美,一民,你的作品让国内年轻人明白自己的文化在国际上也能受到欢迎。《青年夜话》这个栏目,对传统文化的推广也起了推动作用。”

“我从来没见过那么多的年轻人喜欢《红楼梦》,喜欢《水浒传》。”马识途感慨道。《红楼梦》和《水浒传》开讲在川省引起的反响丝毫不亚于燕京。

川省各个高校的还邀请马识途到学校讲授传统文学,聊《红楼梦》、聊古诗词。

汪曾祺说道:“我十分认同阿城同志的作品,我们在写作的时候,一定要抓住文学的根。”

所谓抓住“文学的根”就是寻根文学,这是继改革文学之后,国内再次兴起的文学流派。在文学写作向国外学习,接受外国文学思想冲击的时候,一部分作家开始挖掘民族、社会、国家的深层次意识和文化价值。

在挖掘民族深层次文化的同时,创作出自身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的文学。

刘一民的一些作品,通过融入中华民族文化和历史背景、传统价值也可以归纳为寻根文学作品。如《追风筝的人》、《一个人的朝圣》等等。

“在中西碰撞之下,民族文化的保留不只是依靠某个作家,是需要一大批作家的努力。一民,你作为国内最有想法和活力的年轻作家,要好好的带领如阿城这般年轻作家一起努力,就如同你将文研所办成培训班一般。”曹禹说话的同时看向刘一民和阿城,声音中蕴含着期望。

“万老师,您放心,文研所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当然了,文学方面,我也一定努力。”刘一民笑着说道。

阿城:“师公,我一定记着您的教诲。”

曹禹满意地冲阿城点了点头,接着又看向钱锺书等人:“当然,咱们这些老家伙也不能闲着,也要保持旺盛的创作活力。”

“老万,我们现在的第一要务是为咱们国家培养更多的青年人。”钱锺书知道曹禹目前苦闷于创作不出来优秀的作品,他这样说是为了让曹禹压力不要那么大。

钱锺书建议曹禹多多写一写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散文,不要刻意去追求优秀剧本——文章本天成,佳作偶得之。

曹禹望向钱锺书:“你说的我早已经想看了,一民跟我说过,咱们都老了,培养优秀的青年人才比自己苦思冥想陷入死胡同更重要。这两年人艺确实涌现出不少好编剧,如何冀平、刘锦云等,但都不如一民保质保量。”

曹禹话音落下,众人望向刘一民相视一笑,马识途摇了摇头说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如今国内的年轻人,一民是独领风骚,再往下是百争艳。”

聊天的间歇,曹禹不忘关心阿城,让他吃完饭赶紧回去再休息会儿。

今天的交流活动下午两点开始,在委内瑞拉中央大学的学术厅举办,现场有少量文学类学生参与,其余人都是南美洲的作家或者是艺术家。

阿城不太习惯委内瑞拉的饭菜,除了名叫“阿雷帕斯”的玉米饼能吃几口外,其余的都是浅尝辄止。阿城听到后将盘子里的玉米饼全部塞到嘴里,向大家说了一声“抱歉”就跑回房间休息去了。

等到下午出发,他还可以休息一个多小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