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章 退路  启复汉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刘礼槐继续说:“刘主薄是从我们刘家堡出去的进士,这么多年,堡里的资助一直没断过,所以消息真假与否不做置评,这次十有八九会有兵灾,至于会来这边多少兵力,现在谁也不知道。”

“同意的人过半,此次议事就此决定。后面我会依照决议再做细致安排,不早了,大家都回去休息吧。”

“那如果一部分人躲出去,一部分留下来守呢?”

“那第二个应对法子,就是结寨自保。加固堡墙,对绕堡的水渠清淤扩大,再加上加强武备、练民兵。这个法子的缺陷就是,如果到时候兵灾严重,堡子被攻破,刘家堡就完了。”刘礼槐又说到。

“刘主薄告诉我,北面被破的城寨基本被抢劫一空,反抗激烈的还会被屠城屠寨。这也导致南下的难民特别多。想来刘家堡应该不会被特殊对待”刘礼槐回道。

“就是,就是”

“说的轻巧,到时候没粮食,是饿死你,还是饿死我?”立马有人反对。

“啪”

刘主薄名智进,不是上面三房的子弟,和刘启一样,刘智进一脉也人丁不兴,不过刘智进比较争气,在族学里就表现出了比较优异的学习能力,族里出钱出粮资助其考学,安平十七年考中进士,排名比较靠后。后来考虑到没有强大的背景,学习能力在赵国一国来算也就平平,所以就没有继续考学,做了官。截止到现在转了三处地方,五年前回道长清县做主薄,已经是第二任。

过了一会,看没人发言,刘礼槐接着说:

“我们族老之前讨论了一下,有两个应对法子,大家一起议议,最后举手决定,少数服从多数。”

“嗡”,下面一下嘈杂起来,

大家都七嘴八舌的询问起来,说话的人太多,反而听不清大家在说什么。

“躲到山里,山里的狩猎据点不够住,守的话,又有可能全族…嗯…”刘启在这里不知道该怎么措辞。

对于刘启,族人都了解,从小就聪明,虽然学问不怎么样,但是脑子好使,点子多。族里的人基本都有受惠。刘启在十四岁时就在现有的曲辕犁基础上,通过犁辕缩短、弯曲,减少策额、压镵等部件,使犁身结构更加轻巧,使用灵活,耕作效率也更高。

因为刘启是家中独子,而且近些年北方一直战事不断,所以刘父很支持刘启,使得刘启能做成这些东西。

“那为什么不两个法子同时进行?”

随大流的应声虫还是占大多数,有建设性的意见没几个,大家都被吓懵了。

下面的族人都没有经历过,自然也没有谁有什么主意。

祠堂里一时安静了下来。

“不行还是躲出去吧,等兵灾过去再想办法,过一时是一时。”有族人提议。

“守的话,需要的是壮丁,妇孺和老人作用不大,最多只能做些后勤工作,所以青壮留下来守。”刘启继续说道:“剩余的妇孺老人进山躲。这样堡子既有人守,外面的地也有劳力拾掇。而且…”

等到举手的人超过大半,族长站起来杵了下拐杖。

“是啊,留点苗,有苗不愁长。”

“行,就按信启说的来,不过我觉得有一点不合适。妇孺可以进山躲,老人就不了,留下来给青壮做做后勤,进山也是浪费粮食。”

“我也就是提议,你……”还没说完,就又被人打断。

“这肯定不行,今年夏粮交的多,粮食本来就不够吃,这茬菽再荒了,今年冬天肯定饿死人。”有族人回道。

十五岁又改进了现有的水力筒车,在一组齿轮的基础上增加到了三组,做出了水转翻车,使水车不但可以提水,还可以带动水磨,磨面、磨豆腐。

“我觉得还是守一守,我们刘家堡距离泰山这么近,如果守不住,再跑也不迟,到时候往山里一钻……”

十六岁组织族里的小孩,制作藤甲,虽然现在还没用过,但是这次兵灾在即,立马显示出之前耗费桐油做的藤甲之宝贵。

“对,刘家堡不能断了根。”

“这怎么可以,信启不是这个意思……”刘父立马站起来说,应该是怕这么决议了,刘启会背上不孝的名声。

刘启再次停顿了一小会,见大家都看着他,就鼓起勇气继续说:“而且就算青壮不测,妇孺也算是给刘家堡留了苗。”

“也是无奈之举了”周先生说道。

酉时,天色刚暗下来,祠堂四周点了几个火盆,族里基本每家都到了一个人,刘启混在小伙伴堆里,听着他们闲聊,偶尔应和几句。

“这个人怎么分?”刘礼升问。

周先生是刘家堡私塾的先生,安平十七年来到刘家堡,是刘主薄的同窗,一直定居在刘家堡,一边教学生,一边攻读,不过这么多年一直没考中进士,这些年已经基本放弃了。

“死绝”刘礼高接了一句,“你接着说,这些大家都清楚。”

三位族老坐在上面看着下面争论,应该也是没有两全法,想通过大家集思广益找出路。

“族长说的对,女真鞑子选在夏收之后南下劫掠,就是考虑到夏收后各家都有存粮,劫掠收益高,肯定不会轻易放过我们的。”刘礼升也跟着说。

听到这里,祠堂里沉默了下来。

“信启,你留一下。”

“唉”,刘启应道,随后跟随三位族老进了后面厢房。

不知道有没有人看,如果有人看,请在章节说留个印,给作者一些鼓励。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