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幕上的结构应力曲线开始剧烈跳动,如同一口沸腾的油锅。
但常浩南却盯着监控画面里的斜切进气口——示数异常的传感器恰好位于进气道第三压缩斜面,那里的压强波动曲线呈现出诡异的周期性。
“不是故障。”他赶紧拦住李敏正要拍下急停按钮的手,“就是这么设计的。”
后者的动作瞬间僵住:
“啊?”
第二副总师这个岗位听着好像挺重要,但在职能上只是负责与风洞测试有关的具体工作,跟刑牧春这个正牌的副总设计师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之前姜宗霖能全程跟着一起参与总体方案规划,一方面是因为他的资历和水平确实足够,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在原来的时间线里算是常浩南的顶头上司。
如今的李敏显然没有这种条件。
再加上她这段时间能理顺本职工作都很不容易,也没精力再关注其它方面。
“冲压发动机没有旋转结构件,没办法像常规涡扇发动机那样,在产生推力的同时还能带动发电机发电。”
常浩南一边盯着屏幕上的数据一边解释道:
“所以要想实现相对稳定和大功率的电力输出,就只能利用双模态冲压发动机来流能量较高的特点,向其中引入磁流体发电技术。”
“您是指……mhd技术?”
毕竟是搞超高速风洞研究的,李敏对于这个概念并不陌生,只不过……
她又往旁边的监控画面上瞄了一眼:
“我之前还写过论文研判过美国人在x43a上面测试过一个hveps系统……但也没有这么夸张的结构?”
这个时候,控制台屏幕适时亮起,一副三维剖面图跃入眼帘。
李敏猛地凑近,只见进气道末端、燃烧室之前的位置赫然标注着“mhd发电通道”,而尾喷管后面本应是发动机的位置却成了“mhd加速器”。
“发电机在进气段工作?”
她瞬间反应过来。
“hveps系统把发电机放在燃烧室后面,这样的设计确实更符合直觉,而且经过燃烧之后的气体等离子化程度也更高,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发电效率。”
常浩南解释道:
“但实际上,对于高超音速飞行状态而言,气动加热就已经足够产生电离效果了,再结合电离种子生成器,也能产生足够的电势差,反倒是发电机后置设计受到结构限制,只能用电子束作为电离发生器,而电子束电离就像拿筷子搅蜂蜜,难免会引发感应涡电流,降低mhd的性能。”
此时风洞的充气声已转为低频轰鸣,数盏红色警示灯开始旋转。
对讲机里传来各岗点的确认声:“激波风洞压力90%……磁约束电源在线……激光干涉仪校准完成……”
“况且。”
常浩南戴上耳麦,准备下达测试开始的指令。
但看了看时间还够,于是又回头补全了剩下的部分:
“引入mhd一定会带来总压损失和热效率下降的问题,而如果把mhd放在喷管后,那么这些损失就只能白白浪费掉,而把mhd设置在燃烧室之前,相当于……”
李敏也已经捕捉到了其中的关键:
“——相当把总压损失转化成燃烧室调节手段,在进气道中额外引入一项控制来流参数的自变量?”
她的声音因为震惊而显得有些尖锐——
这可不仅仅是个思路上的转变,还涉及到绝妙的气动感知和控制。
常浩南则对她的回答报以满意:
“没错,可以扩大飞行条件和改善非设计点上的燃烧性能,总体上仍然有利于双模态冲压发动机的高性能化……”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