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790章 收放自如  寒门国舅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790章 收放自如

入夜,徐溥府上。

马文升深夜来访。

作为潜在的三边总制人选,白天马文升跟着覃昌、李荣等人一起去观看了演炮过程,赶紧来把详细讯息告知徐溥。

显然在军政大事上,马文升还是愿意跟徐溥这个文官魁首分享的。

虽然在马文升这样传统老臣看来,作为后起之秀却荣登高位的徐溥,性格偏软弱,既想讨好皇帝,又想团结文臣,有左右逢源之嫌,尤其还不能果决阻止皇帝某些“不切实际”的念头,有点儿在其位不谋其政的感觉。

但不管怎么说,人家首辅的地位摆在那儿,由不得马文升不主动放低身段来交流。

“新炮的威力,比之前大了数倍有余,无论是射程,还是火弹落地后形成的大面积杀伤,都是以往火器不能相提并论的……”

马文升由衷地发出感慨,“在下曾在西北履职多年,可从未曾见过如此大杀器,让人望而生畏啊!”

徐溥疑惑地问道:“火器是谁改造的?全都出自张氏族人之手?可能吗?”

如同之前文臣怀疑张家父子一样,现在依然是疑虑重重。

研究出这么厉害的火器,必定背后有高人指点,不可能是张家父子一手导致……这二人最多是借助李孜省把控的资源渠道,将别人的功劳占为己有。

马文升摇头道:“此事已调查很久了,未见有任何说法……其中或有蹊跷。”

徐溥皱了皱眉,问道:“那火炮比之上回陛下与文武大臣一同前去校场查看时,又有所增强?”

“嗯。”

马文升一脸凝重地道,“威力成倍增涨,只是造炮的大多非京师匠户,有很多是临时招募来的工人,具体他们在其中充当着如何作用,还两说。

“不过目前,在下得抓紧时间写一份军务策,连夜呈递上去。”

徐溥惊讶地问道:“负图,你有意去西北督军?至于吗?”

“朝廷有需要,在下不能袖手旁观……不过,拥有如此大威力的武器,估计陛下不会甘心固守。”

马文升分析道,“一旦陛下下令对草原用兵,大明或需要倾天下之力来完成钱粮筹募,到时候免不了劳民伤财,将士们恐怕也不愿为了虚无缥缈的目的而白白牺牲掉性命……这些都是大问题。”

“嗯。”

徐溥马上明白了马文升连夜来见自己的目的。

既告诉他新火器很厉害,又警告他你得想办法让皇帝放弃天下布武的念头,不能因为朝廷火器厉害,就觉得自己天下无敌。

自古以来,草原游牧民族的骑兵战术就让人头痛,哪怕正面作战取得一两场胜利,但随着战线拉长,粮草补给就会成为大问题,没别的,后勤辎重部队很难抵抗得了有着巨大机动优势的骑兵的袭扰。前线一旦断粮,那什么都完了。

在马文升看来,大明恐怕需要几代人的积累,才有机会谈什么平定草原。

……

……

徐溥见过马文升,没有做停留,立即动身去见刘健,与之商议对策。

刘健没想到徐溥会在夜半三更时登门,等被告知马文升对新火器的推崇后,刘健脸色变得很阴沉:“看来陛下此番是有备而来。”

言外之意,皇帝任命三边总督绝对不是无的放矢。

正因为皇帝有恃无恐,觉得有强大火器加持,以后大明军队可以百战百胜,才会想起任用一个熟悉热兵器的统帅。

一旦时机成熟,他就会下令三边兵马主动出击,跟鞑靼人掰掰手腕。

以前只能憋屈地防守,等着鞑靼人扣关,这对自诩坐拥天下的皇帝来说,确实很窝火。

徐溥道:“我这里简单草拟了一份奏疏,你且看看。”

说着,徐溥将一份书稿递给了刘健。

刘健拿到灯前,详细看过上面的内容,点头道:“或还得更多人去与陛下劝谏,让陛下打消不切实际的念头。

“不过为今之计,是要找一个不愿意轻易冒险之人去总领三边军务……这份军务策,一定得守住底线。”

只要没人愿意替皇帝打头阵,冒失地主动出击,哪怕是一时虚以委蛇,跟皇帝表现出将来装备到位后会主动出击的意图,也是可以的。

只要去了西北后能“坚守原则”,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样的人才是我们文臣推崇的楷模。

徐溥道:“我想负图来见我的目的,就是有意出来承担此重任。以他在军中多年积累的声望,如果他去三边,或能维持军中秩序,不至于……出现因头脑发热而擅动刀兵的情况。”

刘健点头道:“那这两日,无论廷推中提到谁,我们都尽力支持马负图出任西北总制都御史。

“不过我怎么听说,似乎王世昌对此也有想法……陛下之前留他在京,或正是考虑到这方面的情况。”

“王世昌?他威望是够了,但始终乃戴罪之身,如今陛下刚登基不久,如果此时起复重用,必定会遭来诸多非议。”

徐溥笃定地道,“况且,即便他想往西北任职,我也有办法让他的希望落空。”

虽然一副信誓旦旦的模样,但具体如何阻止王越,他却没有跟刘健说。

……

……

次日朝会。

在京四品以上官员齐聚,徐溥和刘健已经做好举荐马文升出任三边总制的准备,但皇帝却迟迟没提这件事。

一直到朝议快结束时,朱祐樘才顺带提了一嘴:“朕听闻,昨日有不少大臣去看过演炮,想必对于如何将火器运用在实战中,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

“朕从未想过有朝一日会出兵草原,所以对于有关推测朕要主动挑起跟鞑靼的战事的议论,可以先消停一下。”

这话好像提前堵住了一些人的嘴。

很多人都莫名其妙,毕竟有关三边总制人选,以及皇帝接下来的战略意图,离他们太过遥远,朝中没多少人关注,民间也没听到什么声音。

随即覃昌走到前面来,朗声道:“前都御史、兵部尚书、威宁伯王越,擅自揣摩上意,有僭越之嫌,陛下诏谕降罪,在家面壁思过,钦此。”

众大臣听了更觉匪夷所思。

原来皇帝说有人暗地里议论三边总制人选,还说皇帝任命此人目的是为了出征平定草原,说的是王威宁?

那这货是有点儿不知进退!

他自己明明连个朝臣都不是,竟敢随便发表看法?

既然知道上疏有风险,那他坚持上奏的目的是什么?

为的是让皇帝留意到他?

不过王越倒是敢作敢为,他戴罪之身,竟有意角逐三边总制,还想说服皇帝接受他主动出击那一套歪理邪说,是个汉子。

“好了。”

朱祐樘一摆手,道,“对于此事的议论,可以暂告一段落。三边总制人选,等商议后再定。就这样罢!”

不提了?

提出此建议的人是你,让下面的人展开探讨,甚至廷推都已经过了几轮,每次都没选出合适的人选,现在就因为王越在背后争取这件事,就要把此事给叫停?

从结果上来看,似乎这是好事,但到底中间发生了什么事情,现场没一个大臣能搞得懂。

……

……

朝议结束。

徐溥正要离开,王恕走了过来,跟他行礼后,似有意就此展开讨论。

徐溥看了看左右,摇头道:“这里不是说话的地方。”

“都是同僚,怕甚?”

王恕不以为意地回了一句,随即面带忧色道:“据说王威宁近几日,已上了多道奏疏,为的是申明其用兵方略,似乎对近年来西北用兵策略多有质疑。

“如此触怒圣上,看似他昏了头,但不可否认,他所提的很多建议,或都会变相被圣上采纳。”

此时刘健已靠了过来,闻言诧异地问道:“陛下不刚降旨训斥么?从哪里可以看出对王世昌的欣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