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580章 负荆请罪的刘鑫武  1978合成系文豪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580章 负荆请罪的刘鑫武

刘鑫武和江弦之间那点儿恩怨,冯驥才记得那是相当清楚。

遥想当年,他还籍籍无名,江弦也刚初出茅庐的时候,一篇惊世之作《棋王》,遭了刘鑫武点名批评“痞子文学”。

刘鑫武这个“痞子文学”的词儿一出,当时对江弦的批判那真是捂都捂不住。

也就江弦够硬气,自己顶著这个“痞子文学”写出来了,把“痞子文学”写成了没人再能质疑的文学,换成別的新人作家,这无妄之灾要是落到他们头上,那不得天都塌掉半边?

作为和江弦一块儿走过来的好“战友”,冯驥才对这件事太清楚,记忆太深刻。

因此,一看到刘鑫武居然给江弦写了文学评论,忍不住多確认几遍。

“还真是他?”

“这太阳打西边儿出来了?”

冯驥才一阵邪门,特意翻开那篇文学评论所在的页码,不是同名同姓的刘鑫武,正是那个写《班主任》的刘鑫武,文章开头有小段落的作者简介,写的很明白。

冯驥才目光往下看:

“.那是一个多月以前,我照常到农展馆的文联大楼上班,在楼下竟遇到《儿童文学》的主编王一地。

老王说要见江弦同志,我带他上去,顺便打听,原来他是为了约到江弦的儿童文学作品,这是我第一次听说关於《小王子》的事情”

刘鑫武讲的坦白,说明了自己因为某部小说和江弦在意见上的分歧,以及对他的不理解,因而导致自己一开始並未对江弦那被约稿的儿童文学作品感兴趣,不仅不感兴趣,还把这篇小说看作一篇江弦的无意义之作。

冯驥才看到这里不免更觉好奇。

照这个情况来看,刘鑫武怎么也不应该给江弦都这篇《小王子》写文学评论啊。

如果换做是他,觉得某部小说写的不好,即便小说也许並没有不堪到某个地步,但也不至於会给这部小说写评论。

或者说,这篇文学评论其实是攻击性的文学评论?

“不会吧”

冯驥才先入为主的认为刘鑫武这篇文学评论並不是攻击,是因为这篇评论是隨江弦的小说《小王子》一同发表在《儿童文学》上的。

同期评论,这种事情在文学期刊上很常见,这是怕读者看不明白小说的精彩之处,或是为这部小说造势,加强读者对这部小说的印象,编辑部都会请一些有名望的文艺人士提前做评,然后隨著当期刊物一起发表。

也是基於这样的目的,这些评论当然都是正向的赏析。

谁会发表这篇小说再攻击这篇小说呢?

101看书????????????.??????全手打无错站

这不是打自己刊物的脸?

因为,冯驥才一开始根本就没往攻击的方向想。

但是这会儿读起来就觉得很奇怪。

因为从开头的段落看,刘鑫武对这部小说好像並没什么好印象。

抱著诧异的心態,冯驥才继续往下看。

將开头的那些事情讲个一遍,刘鑫武才讲到自己阴差阳错从《儿童文学借到《小王子》,以及读了《小王子》之后的感受。

“.小说中那个来自b612行星的小人儿,用他那儿童般清澈的目光审视著成人世界的荒诞,这让我不禁回想起我的那篇伤痕文学小说《班主任》。

写《班主任》的时候,我同样是通过孩子的视角展现社会问题,不同的是,江弦走得更远,他直接创造了一个童话般的星际旅行,让纯真与世俗在宇宙尺度上对话”

《班主任》正是刘鑫武的成名作,也是他影响力最大的作品。

这小说在当时名气太大了,和《伤痕》一起被视作伤痕文学的两大代表作品。

冯驥才当然读过这部小说。

他还大概记得小说的內容,確实如刘鑫武所说,小说的確走进了学生的视野:

77年的春天,光明中学的党支部书记老曹询问初三年级三班的班主任张俊石,是否同意接收刚从公安局拘留所释放的小流氓宋宝琦到他班上读书。

张俊石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个任务。

他先从公安局了解了下学生情况,然后在年级组办公室,围绕接收宋宝琦的事进行討论。

数学教师提出了反对意见,对张老师在狠抓教学质量的时候弄个小流氓进来表示不理解,深怕“一粒耗子屎坏掉一锅粥”。

而张老师则表示现在不可能把宋宝琦退回公安局,既然他是班主任老师,那么,宋宝琦来后他会开展工作。

另一边,还没等张老师开展工作,班上的团支书谢慧敏也来找他报告,说班里同学对宋宝琦来插班学习一事反应激烈,有的女同学表示明天不会来上学。

谢惠敏这个学生,单纯真诚,品行端方,由於投入社会工作的时间、精力多,学习成绩平平。f4之前,她就是班上的团支书,记得当时,f4向光明中学派驻了联络员,联络员经常找她谈话,之后,张老师跟她就开始显露出某些似乎解释不清的矛盾。

譬如,团组织生活能不能搞爬山活动,女同学夏天可不可以穿短袖衬衫等等。直到f4解散,两人的矛盾还没有完全消除。

接到谢惠敏的报告后,张老师这个班主任立马召集班干部开了个会。

谢惠敏提议明天在课后召开针对宋宝琦的批评会,以张老师从公安局拿回的宋的物品为依据,批评他的z產jj思想。

但是,在要不要批评宋宝琦犯案时被搜出的长篇小说《牛虻》问题上,张老师和她產生了分歧。

谢惠敏认为这是“黄书”,而张老师却认为《牛虻》是一本好书,另外,他还注意到宋宝琦的那本《牛虻》已被撕掉封面,插图中女主角的脸上被野蛮地画上八字鬍。

另一边,在宋宝琦家里,张老师跟这个明天將要进班上课的学生进行了第一次谈话。

宋宝琦一身横肉,上唇在斗殴时被打裂过,眼神中充斥著空虚与愚蠢。

谈话中,张老师感到宋宝琦缺乏起码的政治觉悟,知识水平大约只有初一程度,他將“牛虻”念成“牛亡”,说书是偷来的,看不懂,但又认定它是“黄书”。

这引起了张老师的深思。

像宋宝琦这样的人,並非一定是由於读了有毒的书而中毒受害,恰恰是因为他们什么书也不读而坠落於无知的深渊。

另一边,谢惠敏跟班干部石红吵架了,张老师赶到石红家,石红出身干部家庭,从小受家庭气氛薰陶,是个“小书迷”。

她邀请谢惠敏等女生一起到家里读书,但谢惠敏认为石红向大家推荐的外国小说,报纸上没推荐过,所以是dc,不但拒绝了邀请,还和石红吵了一架。

当张老师来到石家时,石红正在灯下朗读苏俄小说《表》,听得入神的正是扬言宋宝琦进班她们就罢课的五位女同学。

读完了一段,她们爭先恐后地提出问题:“谢惠敏说我们读dc,这本书能叫dc吗?”

“宋宝琦跟这本书里的小流氓比,他好点儿还是坏点儿呢?”

然后她们向张老师表示:明天她们不罢课了。

走出石红家,张老师又骑上自行车向谢惠敏家驰去,到谢惠敏家门口,他的一个计划已经明朗:他要將《牛虻》留给谢惠敏,引导她去正確分析问题,还要在全班开展有指导的阅读活动,教育包括宋宝琦在內的学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