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72章 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雄豪杰,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  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72章 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雄豪杰,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

却说孙策自得了朝廷册封的后,受封为会稽太守。

据住江东,承父基业。

又联合庐江大族周瑜,广纳贤士,笼络吴会一带的英杰。

尤以吴地四大姓,朱、顾、陆、张为代表。

孙策用顾家大臣顾雍为幕僚,辅以江东佐事。

时孙策得了朝廷攻取柴桑的默许,乃令程普将兵二千,先入驻柴桑。

截住长江水道。

长江水道乃荆州经济命脉,掐死长江,就等于封锁了荆州的水上贸易。

而荆州水军,主要在江夏黄祖手中。

孙策此举,无疑威胁到了黄家的利益。

黄祖对此反应激烈,即命远在襄阳旁侧的长子章陵太守黄射,向刘表进言。

其书略曰:

“孙伯符以童稚之年,即能结交名士,奋志功名。”

“其锐气之特达,原不在乃父之下。”

“及其乞师进取,攻略江东,袁术非不加忌,卒之纵虎出柙,俾得横行。”

“今孙氏占据吴地,酿成尾大不掉之弊。”

“朝廷非不加以难阻,而欲使其侵吞我楚地。”

“夫保长江者,所以保荆州。”

“今射拜上,请刘牧发兵,以阻孙氏过江。”

刘表在收到黄射的上书之后,当下也及时作出了反应。

下令黄祖立刻封锁住长江口,严防孙氏过江。

若是孙氏拒柴桑不走,则从江夏出一路兵,庐江历阳县出一路兵。

再命庐江太守刘勋出第三路兵。

合计三路兵马,务使孙氏退出长江沿岸。

刘表的性格其实并不果断,但在一件事上的态度却无不坚定。

那就是,谁敢打荆州就干谁。

孙策派兵进驻柴桑,此地是连接荆州、扬州的江口。

孙策几年之内,侵吞江东数地,又与刘表有杀父之仇。

当他将兵马屯至柴桑时,无疑是悬了一把利刃在荆州头上。

这是刘表,乃至荆州各大世家都不能接受的。

甭管诸世家平日里怎样明争暗斗,但一旦涉及到荆州的核心利益,那就是得一致对外。

荆、扬两地霎时间剑拔弩张,战争一触即发。

而孙策亦知荆州富庶,钱粮颇多,战船甚广。

若能一战破之,便能省去大量发育的时间。

这对于这些年,领土扩张极快的孙吴政权大有裨益。

乃欲进兵江夏,征讨黄祖。

时吴地士人代表顾雍谏道:

“此为曹刘驱虎吞狼之计也,欲使我攻刘表,而彼坐收渔翁之利。”

“将军不可为他人所用。”

孙策正色说道:

“我岂不知曹刘用意?”

“然元叹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知其表,而不知其里也。”

“今河北袁绍势大,故曹操、刘备放下此前恩怨,使兖、徐二州合兵。”

“举河南之力,以抗河北。”

“袁术虽灭,然江南之地,顽愚甚多。”

“李子玉不欲使河南陷入江南纷争,故纵我孙吴,向西攻取荆州。”

“若我不用兵,河南之人岂能容我乎?”

孙策不是傻子,他怎会不知道曹刘想利用他,攻打刘表。

从而搅乱南方局势,使中原之地可以专心对付河北。

而此前孙策领到的封赏都是朝廷给的,这使得他能够合法据有江东之地。

如果不奉诏,便是自己打自己的脸。

如果自己不按曹刘的意思向西攻刘表,那曹刘是绝对不可能放任孙吴在后背。

一定会先彻底解决掉江南事务,然后才敢对河北用兵。

等于,孙策主动攻刘表,是向曹刘递上一份投名状。

你们不用担心江南事务,只要我对刘表发起进攻,那这场战争就注定是你死我活了。

这算是阳谋。

孙策与曹操、刘备都是各取所需。

曹刘需要一个稳定的外交环境,南方不能有威胁。

孙策则是刚刚建立起一个新生政权,不能够树敌太多。

他攻刘表,

一是为了使曹刘放心,二是为了抢夺荆楚战船钱粮,以壮大自身实力,三则是为父报仇。

“虽然如此,然刘表坐镇荆州多年,兵精粮足,未可轻动。”

顾雍再次出声劝阻。

他们这些士人还保留着传统的“种田思维”,认为“好战必亡”。

一个新兴的政权,不着急与民生息,修养德政。

却频繁发动战争,这是取死之道啊。

但顾雍此时,显然还不了解孙吴政权的特殊性。

这需要重点说一下,

魏蜀吴三个政权当中,吴国是最为特殊的存在。

正常来讲,一个政权都需要喊出一个口号,从而使自己的统治更具合法性。

也加强了统治者对底层人民的控制。

比如蜀汉政权的口号就是“匡扶汉室。”

而曹魏政权的口号则是“天命更易。”

一个要扶汉,虽然扶的是自己的汉,但那也是扶汉。

一个要篡汉,但我说是天命更易,我是合法继承大汉的天命。

不管是哪一种口号,都是统治者的一种舆论宣传手段。

但唯独孙吴政权没有。

因为孙策这个政权创始人,他创业初期非常尴尬。

他自己不是独立的军阀,军职也低,只是袁术手下的折冲校尉。

他攻打江东之地,本身就是不合法的。

而更重要的是,他打下这些地盘,如何去封赏手下有功的军官?

孙策总不能封一个比自己官职还高的军官,给手下将领吧?

之前吕范担任湖熟相时,都还是借着丹阳太守周尚的手,才给封出去的。

所以,孙策此时能够给予手下将领的封赏,只有两样东西——

财物和士兵。

于是,孙策采用了“授兵制度”。

这是基于孙策自己无法给手下,封官许愿这一尴尬现实而出现的。

而并非是孙策脑门一热,胡乱做出的制度创新。

授兵制顾名思义,就是直接把士兵给你,作为对将领的奖赏和肯定。

比如在征讨祖郎的战役中,程普就曾于乱军中救出孙策。

于是孙策“增兵两千”,授予程普。

那么这两千人就成了程普的私家军队,而不再是孙家军了。

值得一提的是,

孙策最初的时候,并未想过要完全采用授兵制。

他只是单纯想把军队的指挥权,作为对将领的褒奖。

但由于孙策创业之初,战争太过频繁,有不少将领都立下了赫赫战功。

那么授兵制,授给将领的士兵,渐渐地就变成了世袭的私兵。

比如程普那两千余名士兵,就可以传给他的儿子程咨。

不过士兵是有寿数的,

如果这些士兵战死、病死,亦或者逃亡,该怎么办呢?

那么只要你的部曲没有满编,便可以自行招募,把军队招满。

但不能超过原先给你定下的数目。

不过,这样一来又衍生出了一个新的问题。

那就是,这些士兵既然成了你的私人部曲。

还该不该由孙策出钱粮,帮你养兵?

答案当然是不能了,毕竟这是你自己的私兵,应该由你自己发粮饷。

严格来说,他们已经不是我孙家兵了。

可凭借将领一人之力,又如何养得起几百上千,这么多的私兵呢?

比如吕蒙就曾,“阴赊贳,为兵作绛衣行縢。”

即吕蒙为了给士兵置办军服和绑腿,甚至得去赊贷借钱。

江表十二虎臣的陈武,他的儿子陈表更是,

——“家财尽于养士,死之日,妻子露立。”

也就说陈武给儿子留下的士兵太多,以至于陈表得散尽家财来养活他们。

等陈表死后,他的妻子都没有房子住,只能在露天站着。

当然了,陈表妻子这事儿是夸张说法。

但也说明了养兵耗费巨大。

所以你纵观孙策的履历,就会发现他不是在干仗,就是在干仗的路上。

因为手底下的将士们都盼着这个呢,不分些战利品,如何养活手上的私兵?

世袭领兵制的好处,就是为孙吴培养了大量的军事人才,促进了屯田制农业的发展。

但坏处,却是使世家大族的权力急剧膨胀。

其荫蔽人口,就远远超过了政府实际统计能够纳税的人口。

这也是为什么三国当中,吴国隐户是最多的根本原因。

孙策在时,他能够凭借自己的威望与军功,镇住手下那帮将领。

但孙权的资历就远远不够了,加上他打仗又菜,就形成了一个死循环。

很多人嘲笑孙权是又菜又爱玩。

打仗明明那么菜,为什么总是喜欢亲征?

其实,孙十万的外号,至少得有一半的锅给孙策背。

因为授兵制埋下了兵权分散,战力下滑等隐患。

尤其是当士兵成为了将领的“私产”之后,将领本身还愿不愿意玩命儿去消耗自己麾下的士卒?

你说兵打光了,装备都打坏了,那都是“我”将领私人的损失啊。

所以合肥之战,你就会看到一个奇景。

叫,“辽复还突围,拔出余众,权人马皆披靡,无敢当者。”

现在知道为什么张辽在十万大军中是“无敢当者”了吧,谁舍得送自己的士兵去送死?

这也是为什么凌统的部曲为了救孙十万,被魏军杀光后,凌统会痛哭流涕。

那死的都是他凌统的凌家军啊!

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吴军守家很猛,一旦过江出击就拉胯。

授兵制为孙氏的创业打下了坚实基础,但这也成了锁死孙氏向外扩张的枷锁。

孙策没有考虑过这个隐患吗?

不,他当然有想过。

但在孙策看来,只要他打得够快,快速统一天下,就能一发解决掉授兵制的问题。

毕竟他还这么年轻,有的是时间。

“我备战一年,正为此时,元叹又何存疑?”

孙策态度坚决,执意要对荆州动兵。

顾雍说道,“纵然要发兵,须得等个好时候,不急着冬日入水。”

正说间,忽听得堂外一阵脚步声传来。

走进来一位面如冠玉的郎君,朗声说道:

“报仇雪恨,何待期年?”

“黄祖射杀孙破虏,此仇不共戴天!”

众视之,乃周瑜也。

孙策见是周瑜大喜,即上前拉他手过来,说道:

“公瑾此去柴桑,探知的如何?”

“我孙吴可以进兵荆州否?”

周瑜一颔首,正色说道:

“刘表并无深谋远虑,其膝下琦、琮二子尽皆愚劣,不能承业传基,付与大事。”

“今不早图之,只恐将来为曹刘得先。”

孙策大喜,他要得就是这句话。

并不说周瑜的意见定会左右他是否动兵,而是周瑜的意见,可以使他更好的说服群臣出兵。

周瑜明白孙策的用意,接着对众人说道:

“今汉祚日危,群雄并起,荆楚之地乃兵家必争之所也。”

“曹操、刘备身处河南,专欲对付袁绍,无暇南顾。”

“此天赐良机,正宜西图。”

“若使中原胜负决出,不论是曹刘获胜,亦或是袁绍得胜。”

“都将来取荆楚、江南。”

“今不早图楚地,增长实力,将来何以撄北人之锋?”

这一质问,掷地有声。

此前反对出征的大臣,皆默然不能对。

周瑜目光逡巡一圈,接着说道:

“今程普将军进兵柴桑,威胁庐江侧翼,正宜进驻荆州。”

“可先取黄祖,祖已年老昏迈,务于货利。”

“我曾前过江察之,见其侵求吏民,人心皆怨。”

“战具不修,军无法律。”

“明公若往攻之,其势必破。”

“既破祖军,可鼓行而西,据楚关而图巴、蜀,汉中。”

“蜀地乃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若联蜀地,合荆州、江南之地。”

“则大事可定,霸业可兴也!”

周瑜洋洋洒洒地会孙策规划了孙吴未来的战略方案。

孙策闻言大喜,“公瑾之言,乃金玉之论也,最合吾心意!”

遂拜周瑜为中护军,总水陆军兵。

又令黄盖、陈武为前部先锋,吕范为行军参谋。

进驻柴桑,会合程普部队。

这也是孙策用人的习惯,那就是平衡新旧两派的关系。

黄盖、程普、韩当、朱治等人都是孙坚一朝的老臣。

而吕范、周瑜、陈武等人,都是孙策自己提拔培养起来的将领。孙策故意使两派势力均衡,以达到制衡之用,勿使一派坐大。

当诸派分置完后,孙策自领一万五千人在后,亲征江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